当 AI 已通晓人类常识,却对你我一无所知,“不写提示词”就等于让 AI 盲答你的需求。文章指出:未来拼的不是谁更会调模型,而是谁先把个人信息“信息化”——把需求边界说清楚。先定义“是什么”,AI 才能给出精准的“为什么”与“怎么做”。
我们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尴尬时代,靠着全球最强智力,把所有通用的知识都录入进了大模型,但关于我们个人的信息,没有人收集、没有人整理、没有人录入,所以AI懂人类,但是不懂你我。
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写提示词,需要整理和录入信息,让AI知道什么发生了、我需要什么。
如果在上一个时代,有人一出生,他的所有的一切信息,从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触觉的一切感知,到他身上发生的一切,都被实时记录下来并且喂给了AI,那这个人现在一定强得可怕,言出法随、指哪打哪。
所以本质上,在迎接AI到来的时代里,比的不是谁AI用得好、技术好,而是比谁信息化程度高。
信息化程度越高,这个人在接受AI改造的时候,身体产生的排异反应也就越小,改造进化得越快。
对企业来说,最终依然回到了拼标准化。
当然有的企业可能选择跟AI相反的方向,就像未来有的人一定坚决反对AI,于是坚守人类的核心,在AI不占优势的领域里顽强地活着,但是,生存空间一定会越来越小。
为什么有的人在和AI交流时,说不清楚自己的需求?
我想和我们的教育有关,大多数人在工作生活中,更多的是接触“为什么”和“怎么做”,而很少去深究“是什么”。
不仅你不关心,你的用户也不关心“是什么”,如果非要讲,用户反而觉得枯燥,产品面向的人群越广,越要顾及这点。
所以替代性地,我们常常会用类比、案例去辅助解释,很少思考精准地定义“是什么”。
但到了AI时代,就不行啦!是什么、为什么、怎么办,缺一不可,甚至可以说“是什么”成了更重要的部分,因为AI真的很擅长解释“为什么”和推演“怎么做”。
“是什么”代表了边界,是什么/不是什么?能干嘛/不能干嘛?
类比和案例,某种程度上也只能作为辅助解释,案例内容多了,也有可能会给AI错误的边界。
说不清“是什么”,成了这个阶段,让AI懂你最大的阻碍。
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【谢金钟】,微信公众号:【谢金钟】,原创/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
题图来自Unsplash,基于 CC0 协议。
富深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