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“月月有新车”成为行业常态,“一年磨三剑”被视为基本操作,汽车产业的“速度与激情”背后,潜藏的质量隐忧正日益刺痛消费者的神经。权威调查机构J.D.Power的数据敲响了警钟:中国汽车的产品问题正大幅增加。
面对这一趋势,工业和信息化部于6月9日发布通知,部署2025年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,重点剑指舆论关注度高、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的车型,严查整车结构参数、碰撞安全、电池性能等关键指标。这无疑是对当前行业“速成风”的一次强力纠偏。
是什么造成这种畸形的快?车企又该如何在保证必要快的同时坚守自己的造车观?
汽车变成速成品的趋势,并不是汽车行业独有。农副产品压缩生长周期、餐饮网红店快进快出、网游行业捞一笔就走等各行各业主打的都是唯快不破。然而,快就是一切的消费文化正在成为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。
展开剩余77%出于快和成本控制考虑,一些企业开始钻行业法规的空子,在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动手脚,如汽车行业的常压油箱事件、风阻系数宣传与实测不符、端到端智驾的体验与厂家说法大相径庭等等。此外,车企月月有新车,一年磨三剑,背刺老车主的事情也是业界常态。这种追求领先,不择手段;把创新和速度划等号,以数量博爆款的“军备竞赛”,把整个行业拖向内卷、焦虑和不知所措。
推新者多,爆款者少,汽车终究是耐用消费品,世界上成功的汽车品牌,没有一家不是靠高品质打底的。而长周期的市场走向都要靠口碑说话,一些曾经登上新能源销量头部的品牌,就像退潮的网红店一样,已经成过客。它们禁不起岁月的打磨。
如何加速不减质?
人们开始怀念车界的“从前慢”。
当然不是“车马邮件都慢”,而是“钥匙精美有样子”。
在汽车界,如今三年就可让一个企业发生质变的当下,继续按照五年磨一剑,肯定是跟不上时代潮流的。如何在不降低品质中求快正在成为他们的新课题。
开发汽车快容易,真正慢下来并不容易,它需要在唯快不破和高品质之间做取舍,有时甚至是利益和良心之间的撕扯。而要想做到高品质,一些以灵活性著称的“人治”企业是难以保障的,而靠制度、流程和多方制约式的“法治”管理才更能让人放心。
把目光聚焦到进入中国超40年的上汽大众身上,产品开发效率提升30%的同时,产品质量保障上汽大众丝毫不敢打折扣。主要还是基于其不能逾越总计近8000条的大众集团企业标准、中国标准和国际标准。而其中的企业标准常常更严苛,三项标准互为补充、相互验证。这是上汽大众快且能“刹住车”的三道护身符。
那么,这家车企的新品开发保质提效,是如何做到的?
据上汽大众方面介绍,主要通过开发流程的环节由串联改为并联,利用自身强大数据和数字化、虚拟技术提效,零部件验证单位时间内加强强度及加大样本量,通过时差全球协同等方式达成。
产品开发即质量控制
上汽大众产品开发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可靠性进行,从前期开发到批量准备,每个项目节点都是一个质量控制阀,开发质量和交付物都有严格的管理体系。确保生产过程与每个零件质量可追溯、风险可控制。
批量准备阶段,零部件要做2000多项认可试验,涵盖动力总成附件、底盘、白车身、内外饰件、三电及电子电器架构等方面;同时还要进行材料认可试验,高于行业标准的室内加速模拟验证,确保全生命周期的完好和稳定;而整车认可试验更是要经历“上刀山下火海”式考验,要进行六大类,80余项试验,每个试验单车里程等同于用户30万公里的里程,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。
质量控制贯穿于上汽大众产品开发的每一个环节,除了三大硬标准把关,还有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各类数据、Know how护航,这些是新企业所不具备的宝贵财富。
汽车产品品质的高低一定是用标准和流程管理保障出来的,但更是企业的造车观和价值观驱动出来的。
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,不是每家企业都有能力和实力坚守住底线。尽管很多企业都明白,汽车行业是没有尽头的马拉松,跑得快不一定是有耐力的选手。但真正坚守住底线并不容易。
宪深说车观:让快不背离初心
汽车产品品质和安全的维度太过复杂,很难用几组试验数据来明确孰高孰低。但无论如何,那些穿越周期靠时间沉淀下来的汽车品牌,都是高品质的领军者。
上汽大众敢于推出整车及原厂备件终身质保,而且是没有里程和年限限制的终身质保,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。如果没有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汽车质量数据支撑,对于庞大销量规模的上汽大众风险,是不可想象的。可以说,双质保是汽车行业验证产品品质高低真正的尺子。
当前的市场竞争格局和极致追新消费文化,让汽车速成化和品牌网红化有了成长土壤和发挥空间。但也应看到产品质量问题频出,巨大声量的加持和反噬相伴相生,汽车消费终究要靠近理性。每家企业都不得不重新思考和校正自己的造车观和价值观。
真正的考验,并非能跑多快,而是在高速行进中,能否始终让“快”不背离安全与品质的初心,让那份确保品质的“慢功夫”,成为一种可贵的、可持续的核心能力。 这或许才是这场关于速度与质量博弈的终极答案。
发布于:江西省富深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